范睢与白起的矛盾是怎么起来的?史书记载的“复仇论”是否可信?

2024-11-11 06:34:17 admin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范雎和白起恩怨的复仇论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国能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范睢否并在战国七雄中胜出,白起进而豪取天下,矛盾起的史有五个人居功至伟。书记

  这五个人就是复仇论人们常说的“秦国五大名相”:百里奚、商鞅、范睢否张仪、白起范睢、矛盾起的史吕不韦、书记李斯。复仇论

  百里奚辅佐秦穆公三置晋君、范睢否尊王攘夷,白起提高了秦国的矛盾起的史声望和政治地位,最终独霸西陲。书记

  商鞅推行变法,强根固本,极大地增强了秦国国力。

  张仪首创连横策略,多次破解关东六国的合纵,并收复巴蜀,为秦国的进一步强大赢得了时间。

  范睢强公室,杜私门,巧施远交进攻策略,蚕食诸侯,削弱六国,让秦国一枝独大。

  吕不韦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设三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李斯配合秦始皇统一天下,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的发展。

  “秦国五大名相”中,声誉最高的是商鞅和李斯,最受人们所诟病的是范睢。

  “范睢”之名见于《史记》和《资治通鉴》二书,但《韩非子·外储说》中作“范且”。清人王先慎作《韩非子集解》,引用了顾广圻的解释:“范且,范雎也,且、雎同字。”钱大昕著《通鉴注辨正》,里面说:“考武梁祠画像作范且,且与雎同字,宜从且不从目,注读为虽,失之甚矣。”

  “且”与“雎”同读“居”音;“睢”读“虽”音,它们的读音差别巨大。

  到底是“范睢”还是“范雎”,莫衷一是。

  现在按《史记》的记载作“范睢”。

  范睢在“秦国五大名相”中声誉不高,主要是《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对他的刻薄性格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难有好感。另外,文中还说他“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即一代战神武安君白起就是死于他的构陷之下。

  《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所记范睢的人生轨迹大致靠谱;但所涉及的复仇故事,多半是司马迁的刻意拼凑和虚构编造。

  类似于范睢这样的复仇桥段,《史记》一书中比比皆是,如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如伍子胥鞭尸复仇,如孙膑雪庞涓的膑骨之恨,如张仪报楚相国鞭挞之仇,如苏秦挖苦嫂子的辱己之怨,如李广杀霸陵尉报仇……这其中,无疑又以范睢的复仇最富戏剧性。

image.png

  《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写:范睢是魏国人,曾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强国主张,但无人问津,只好灰溜溜地返还魏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了一个门客。须贾担任外交大使出使齐国,范睢有幸相随。主仆一行在齐国忙碌了几个月,一事无成。但范睢却得到了齐襄王的垂青,颇受礼遇。须贾认为范睢在暗中与齐襄王达成了某种交易。回国后,把这件事报告给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不问青红皂白,让人拘来范睢,吩咐往死里打。范睢被打得胁折齿断,昏死了过去。这还没有完,丧心病狂的魏齐让人把范睢扔到了厕所里,带领宴饮的宾客轮流往他身上撒尿。范睢大难不死,被一个名叫郑安平的人救了下来,并结识了来魏访问的秦国使臣王稽。王稽觉得范睢是个人才,把他偷运回国,化名为“张禄”,推荐给了秦昭襄王。“张禄”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赏识,在秦国政坛上大展拳脚,成为了秦国相国、封应侯。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派外交大臣须贾出使秦国,企图化解这次争端。须贾并不知道“张禄”就是当年的范睢。范睢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装扮成身份低贱的下人,引须贾到自己的相府,淋漓尽致地将之羞辱了一番。在驱逐须贾出境时,范睢非常解气地冲着他的背影说:“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狼狈归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吓得六神无主,仓皇出逃,逃到了赵国,躲入了平原君赵胜家里避难。秦昭襄王想替范睢报仇,诱骗平原君入秦,然后以之为人质,威胁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说:“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於关。”赵孝成王只好派人到平原君家逼死了魏齐,将魏齐的脑袋奉送到秦国。

image.png

  范睢在“睚眦之怨必报”的同时,也“一饭之德必偿”,举荐了自己的恩人郑安平为将军、王稽为河东郡守。

  范睢快意恩仇的故事也许在历史上有一些影子,但这样极富戏剧性,肯定是经过了太史公的艺术加工。

  至于说范睢“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这件事根本经不起推敲。

  范睢与白起的嫌隙因何而起?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军四十万人,赵国大震。白起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韩、赵两国在惊恐之余,共推大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到秦国行反间计。苏代厚赂范睢,一见面就说:“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范睢闻之色变,回头劝告秦昭襄王说:“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言听计从,接受了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吩咐休兵罢战。结果,“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读来读去,总觉得苏代这一个“反间计”太幼稚了。

image.png

  按照《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里面的说法,范睢本人此前也施行过反间计,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经验老到的廉颇,统帅了赵国军队。

  那么,范睢作为一个行间老手,怎么会傻乎乎地中苏代之计呢?

  而且,苏代的说辞也太没有说服力了。

  苏代用以恐吓范睢的东西,就是:秦国灭亡了赵国,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白起就会被封为三公了。而你,就将位居白起之下了。

  因为这个,范睢就受不了?

  因为这个,范睢就不择手段,从中作梗,让白起撤军?

  范睢让白起撤军的原因,只单纯是妒忌白起的军功?

  范睢让白起撤军的目的,只单纯是要自己独享王恩而掐灭白起即将到手的不世之功?

image.png

  想想看,范睢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他的平生志向,不就是要辅佐秦王扫平六国,君临天下吗?怎么会因为敌国说客的三言两语就擅自改变国家军机大事呢?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对这件事的记载,太儿戏,太富于童话色彩了。

  细考历史,秦国在长平之战后撤军的原因,绝非苏代的反间计——实际上,这个反间计都不一定存在。

  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秦国在长平之战歼灭了赵国四十五万人,但自身也元气大耗。

  要知道,长平之战持续打了三年,旷日持久。而在战国时代,各国实行的是征兵制,兵即是民,民即是兵,所谓“执矛为兵,荷锄为民”是也。秦赵两国在长平倾力相争,国内的劳动力被抽,生产歉收是必然的。而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先前积存下来的存粮肯定多不到哪里去,粮食供应是个大问题。

  赵国在公元前260年就已经难以支持了,不得不向齐国借粮。

  秦国的耕地面积是比赵国多,但粮食上的压力也没比赵国好多少。

  原因有三。

  一、秦国的供给线是赵国的三倍以上,则输送粮食过程中造成的消耗远高于赵国。

  二、秦国投入的兵力远远多于赵国,单纯的军队消耗也远远大于赵国。

  三、长平之战前,秦国累年征战,耗损严重,并且四面树敌。在长平之战中,不可能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援助。其他诸侯国慑于秦国的淫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救援赵国,但有没有暗中给赵国援助粮食就不好说了。

  在长平之战最艰难的那段时间,《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写:“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堵绝了,为了“遮绝赵救及粮食”,不得不拼尽血本“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十五岁,还未成年,都投入到战争去了。请问,秦国手里还能有更好的筹码吗?

  长平之战结束,秦昭襄王和范睢接受了赵、韩割地求和的请求,必定是经过审时度势后作出的正确判断,绝不是苏代那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反间计”。

image.png

  那么,白起会因为撤军而与范睢结怨吗?

  范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白起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他们对战争的走向都会有一个自己的预判。

  范睢知道,秦军已是强弩之末,虽鲁缟犹不能穿。

  白起作为对赵作战的总指挥官,还能不懂这个道理吗?

  司马迁虽然在《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试图勾勒出白起和范睢将相失和的场景,都他在白起后来劝秦王的话里还是露出了破绽。该年九月秋收之后,秦国筹划到了粮食,再次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白起劝阻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看看,“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白起说得够清楚了。

  那么,他怎么会因为秦昭襄王和范睢在长平之战后撤军而怨恨范睢呢?根本没道理嘛。

  另外,《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中记:赵国求和得到秦国同意后,赵王准备派赵郝赴秦国订立和约,割让六个县。虞卿问赵王:“秦国是因为疲倦了自行撤退呢?还是由于钟爱大王而有所保留,不再进兵了呢?”赵王不假思索地说:“秦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看,就连被打败了的赵国,也明白秦国的撤退是属于“倦而归也”。

  白起根本就没有能力再打下去了,对于撤军,还能有什么怨言呢?

  当然,现在还有一些阴谋论者说,白起是穰侯魏冉举荐的,而穰侯魏冉是范睢搞倒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乃是势如水火,不共戴天。

  这个论断,连司马迁都不屑用。

  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白起会因为这个怨恨范睢。

image.png

  关于白起的死因,估计司马迁也弄不清楚,这才生拽硬造,说白起因为长平之战后撤军,与范睢生出嫌隙,最后死于范睢的馋言之下,胡说什么“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

  应侯范睢的结局,《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说,范睢所举荐的大将郑安平在邯郸战败降赵。按照秦国法律,范睢应当连坐,但秦昭王并没有追究。没过两年,范睢所推荐的河东郡守王稽又私通外国,坐法被诛。按照秦国法律,范睢也应当连坐,但秦昭王还是没有怪罪范睢。/范睢心不自安,主动隐退,老死于林下。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简上面,赫然记载有:“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张禄是范睢在秦国用的名字,即范睢受王稽私通外国所牵连,被诛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友链

外链


  • 文章

    75227

  • 浏览

    8

  • 获赞

    3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